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百樂超細變芯筆 Pilot HI-TEC-C Coleto


 當初買這筆是充滿喜悅與滿足的心情,
滿滿的筆芯掛在櫃台旁,看起來像是頗厲害的筆(我買三色的變蕊筆)...

 






因為它除了0.3和0.4的筆芯,更多了0.5筆芯可以選擇,
而且共有15種不同筆芯顏色可組合,
打破一般多色筆的限制,可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筆芯顏色與筆芯粗細,這點蠻特別的。
 



另外,頂端有可打開的蓋子設計,便於筆芯替換,這真的很方便,其他家像三菱的我就不會換,百樂這點對於像我這麼笨的人真的很貼心。



然後它的3點支撐技術的不鏽剛珠筆頭,可以放心大力書寫,墨水色澤鮮明,這是值得讚賞的!




Butttt!!!! 握筆舒適度實在是太差了,
握筆當中一度覺得怪怪的,非常不順(硬),
寫完兩支筆芯後,手指都僵掉了,
兩支很像寫很多字嗎?Noooooooooo!!!!
認真寫兩三天就會消耗掉一支(大概5頁b5筆記)!
加上價格筆桿$40,筆芯近$30, 貴啊!
這些缺點遠蓋過以上優點,
那時候買了三支筆芯,寫完這支,我不會再買了!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酈道元的《水經注》的文學價值為何?




【擬答】
  《水經注》開創了山水遊記的先河,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詩篇裡,都吸收了《水經注》的藝術滋養。宋代人蘇軾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這是蘇軾對《水經注》文學語言的藝術感染力的贊賞。酈道元寫景文字,遣詞精當,大有「片語隻字妙絕古今。」或用白描,或施濃彩、疏落有致,都能創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文章清麗富於變化,確實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著作。

  《水經注》對我國的河流考查比《水經》清楚得多。《水經》記載的河流僅一百三十七條,大量的支流被忽略了;《水經注》則連細小的支流也不放過。而且觀察得也很仔細,有些地方詳細記下了河谷的寬度、河床的深度、水量和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等等。不僅講河流,還詳細記載了河流所經的地貌、地質礦物和動植物。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種類植被分佈,動物的地區分佈及其活動的季節怙,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們取得經濟效益。北魏以前行政區劃的許多內容依據《水經注》歷史上的沿革,往往上溯先秦,下及當代,使讀者一目瞭然,不致產生迷亂。《水經注》裏還載錄了不少古代的陵墓以及墓前碑刻。碑刻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價值,但因風雨浸蝕及人為破壞,很多古碑都己毀滅,而在《水經注》中至少還保存了一些名目。知識性強的名書往往忽略了文學性、可讀性,這在古今都可算是一種通病,然而酈道元的《水經注》卻沒有這種毛病。不僅沒有,而且書中流暢生動的記述文字,足以和高水平的文學作品媲美,其中許多篇章已成為古今描寫山水景物的名作。

  酈道元之後描寫自然景物著稱的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他的《永州八記》也同樣是膾炙人口的名作,但一些評論者還指出是受了《水經注》的影響和啟示,可見《水經注》即使在文學上也獲得了何等崇高的地位。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漢代政論散文有何特色與代表作品?



【擬答】
  西漢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務實,求用的政論性文體,較之戰國諸子之文,體裁、風格已有明顯變化;較之秦世刻文諸作則迥異其徹,不是理想中的政治設計,不是隨機應變的游說之辭,更非質木無文的記功頌政,而是有關治世的原則、見解和措施,而且比較深刻,也頗具文采。其中,以賈誼鼂錯成就最高。


  賈誼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學家,曾為漢帝國的大政方針出謀畫策,有「王佐之才」、「管晏之」的美譽,其作品不但顯示了政治家的才幹,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賈誼的散文大致可分為三類:專題性政論文,如《過秦論》、《大政》等篇;針對各種具體問題而發的疏牘文,其中《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及《新書》前四卷「事勢」類就是這種文章;利用各種歷史材料和故事來說理的文章,《新書》後六卷的「連語」、「雜事」大都屬這類。賈誼的散文都有用比喻的特點,語言富於形象性,他的文章風格對唐宋的政論文是頗有影響的。由於賈誼在政論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故歷來深受推重,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稱「賈生謀慮之文非策士所能道經制之文非經生所能道漢臣後起者得其一支一節皆足以建議朝廷擅名當世然熟若其籠罩群有而精之哉!」

  鼂錯的散文是一些上書言事的奏疏。如《論貴粟疏》、《言兵事書》、《賢良文學對策》等,這些作品都是針對西漢朝廷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而寫的。他的政論散文在語言藝術上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和賈誼比較,晁錯的文章同樣也體現出漢初受戰國從橫家的影響,鋪排渲染氣勢磅礡富於鼓動性,又分析透徹邏輯嚴密。若說賈誼更具文采,往往書生意氣,那麼晁錯則更為沉實,不刻意求奇,而以深識感人。魯迅說賈、晁政論「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他的《賢良文學對策》是最早的以對策為名的體制,寫作上鋪排而頌、委婉而諷的風格也開了散文辭賦化的先聲。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史記》的文學成就?



【擬答】
  司馬遷善於通過典型事例和戲劇化的情節來塑造人物,尤善於細節刻畫,往往通過一個動作、一句內心獨白或幾句簡單的對話,就能顯示人物的性格。例如寫劉邦的率直粗獷:「嗟夫,大夫當如此。」,寫項羽的深沉:「彼可取而代之。」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於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文字優美精煉氣勢雄渾善用口語,甚至吸收民間諺語、俗語、歌謠,《史記》很多成語都流傳至今,如「利令智昏」、「兔死狗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寧為雞口,莫為牛後」等等。《史記》是秦漢散文中的佳作,對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散文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韓愈稱讚《史記》為「雄深雅健」。

  《史記》飽含激情,具有一唱三歎感染力強的特點。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語言風格。《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其重要地位。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莊子》、《左傳》、《史記》的文學特色為何?



 【擬答】
  《莊子》是集戰國時代的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而成,分內篇、外篇及雜篇,《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以內篇七篇較可信。莊子是寓言之祖,也是浪漫之祖,其辭藻華麗豐富、音韻鏗鏘奔放,常用感嘆、設問、引用、轉品、誇飾、譬喻、映襯等修辭,善於造境、造形、造態、造聲之描寫,使得文章氣勢壯闊無比。另外,莊子通過寓言表達文章形式;卮言抒發思想內容;重言闡述佐古之證。其內容與體裁都直接或間接領導文人的為文方式。如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與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皆有莊子在〈大宗師篇〉提及的「朝徹」之意,因此從歷代文人的作品中都能找到莊子影響之鉅。

  
  《左傳》傳為春秋末年的左秋明著,亦有其他說法,是編年體的歷史著作,記載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間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共三十五卷,採《春秋》大綱,乃參考史料而有所創述。其文學性主要表現在人物情節的戲劇性戰爭描寫的生動性對話的藝術性夢境表現的玄妙性四個方面,尤其戰爭描寫最為精采,不僅結構謹嚴,層次分明,每寫戰爭都表現了不同的面目,無雷同的毛病。因此,《左傳》雖為《春秋》之註經,其所述笵圍,無論空間時間及內容方面,都較《春秋》有所推廣,加上其刻劃人物生動,獨具一格,成為上承《尚書》,下開《戰國》、《史記》的重要橋梁!


  《史記》記載自上古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含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八,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歷史主題為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歷史表現以精湛生動的對話語言。氣勢雄奇,善於變化。善寫悲壯,有寄託,筆鋒常帶感情,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愛憎分明,不虛美,不隱惡言善,長於敘事,善於描寫人物,語言運用得宜。在文學上,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史學上,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中國古代散文演變史?



【擬答】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散文的第一個繁榮期:史傳散文」提供後代文學表現手法上的靈感,代表作有《左傳》、《戰國策》;百家爭鳴的「哲理散文」,解決當時社會問題,代表作有《老子》、《莊子》。而秦代無文學可言,唯李斯一人,其代表作《諫逐客書》。

  到了漢朝,「史傳散文」是富有時代特色和個性的文體,著名的有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政論散文」受先秦哲理及儒道法的影響,產生經世濟民思想,代表作有賈誼過秦論》、鼂錯論貴粟疏》。兩漢在人物敘事以及描寫社會方面,較先秦散文進步。魏晉南北朝是繼戰國以後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玄學佛學盛行儒、釋、道並存,其散文呈現清新活潑的新特點,其代表有注重辭藻的三曹父子及以孔融為首的建安七子;情感細膩的王羲之陶淵明;描述山水之美的酈道元水經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之後唐代提倡古文運動,全盛期是在中唐著有《師說》的韓愈和著有《捕蛇者說》的柳宗元倡「文以載道」,但晚唐古文衰落,終不能繼中唐再盛。宋初承唐末五代陋習,直至歐陽修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提倡師法韓柳,才使之兼有「歷史散文之事、「哲理散文之理以及魏晉南北朝之情,在散文寫作史上達到高峰。

  明初散文承繼元末文學,而後散冗的臺閣體,引起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擬古派);但卻又走回句模字擬的方式,於是產生反古流派:以歸有光為首的唐宋派;接續著是袁宏道公安派鍾惺、譚元春一派的竟陵派,直到明末小品文出現,影響後來清代的文學發展。清初學者並不支持小品文,反支持古文運動,即是以方苞劉大魁姚鼐為首的桐城派,其支別張惠言陽湖派,再續古文活力的曾國藩發展成湘鄉派。甲午戰爭後,梁啟超以文體淺近、間雜俚語的文體在新民叢報上刊《新民說》,深受讀者歡迎。

  至民國,胡適陳獨秀等人提倡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正宗,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魯迅等作家推廣後,散文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可說是人人懂寫。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