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散文演變史?



【擬答】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散文的第一個繁榮期:史傳散文」提供後代文學表現手法上的靈感,代表作有《左傳》、《戰國策》;百家爭鳴的「哲理散文」,解決當時社會問題,代表作有《老子》、《莊子》。而秦代無文學可言,唯李斯一人,其代表作《諫逐客書》。

  到了漢朝,「史傳散文」是富有時代特色和個性的文體,著名的有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政論散文」受先秦哲理及儒道法的影響,產生經世濟民思想,代表作有賈誼過秦論》、鼂錯論貴粟疏》。兩漢在人物敘事以及描寫社會方面,較先秦散文進步。魏晉南北朝是繼戰國以後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玄學佛學盛行儒、釋、道並存,其散文呈現清新活潑的新特點,其代表有注重辭藻的三曹父子及以孔融為首的建安七子;情感細膩的王羲之陶淵明;描述山水之美的酈道元水經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之後唐代提倡古文運動,全盛期是在中唐著有《師說》的韓愈和著有《捕蛇者說》的柳宗元倡「文以載道」,但晚唐古文衰落,終不能繼中唐再盛。宋初承唐末五代陋習,直至歐陽修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提倡師法韓柳,才使之兼有「歷史散文之事、「哲理散文之理以及魏晉南北朝之情,在散文寫作史上達到高峰。

  明初散文承繼元末文學,而後散冗的臺閣體,引起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擬古派);但卻又走回句模字擬的方式,於是產生反古流派:以歸有光為首的唐宋派;接續著是袁宏道公安派鍾惺、譚元春一派的竟陵派,直到明末小品文出現,影響後來清代的文學發展。清初學者並不支持小品文,反支持古文運動,即是以方苞劉大魁姚鼐為首的桐城派,其支別張惠言陽湖派,再續古文活力的曾國藩發展成湘鄉派。甲午戰爭後,梁啟超以文體淺近、間雜俚語的文體在新民叢報上刊《新民說》,深受讀者歡迎。

  至民國,胡適陳獨秀等人提倡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正宗,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魯迅等作家推廣後,散文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可說是人人懂寫。



此為本人蒐集整理而篩選精簡過,
本頁資料或有取自網路資源者,
如有不妥,請留言告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